最新目录

废旧粘胶织物水热碳化制备碳微球的研究(2)

来源: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2 为不同停留时间下粘胶纤维碳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图。 图2 不同停留时间碳产物的电镜图(反应温度260 ℃) 可以看出停留时间对产物的粒径大小、成形

图2 为不同停留时间下粘胶纤维碳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图。

图2 不同停留时间碳产物的电镜图(反应温度260 ℃)

可以看出停留时间对产物的粒径大小、成形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当停留时间为3 h 时,碳化产物为块状产物,粘胶纤维尚无完全水解;随着停留时间增加为4 h,产物开始聚集成碳微球,此时碳微球黏结在一起且粒径较小;继续延长停留时间,碳微球数量增多,粒径也逐渐增大;当停留时间延长到8 h 时,产物大部分为球形颗粒,且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继续延长反应时间到9 h,碳化产物出现黏连、堆积。

这是因为停留时间较短时,粘胶纤维水解不完全,延长停留时间,反应体系中小分子浓度增加,当体系中小分子浓度达到晶核形成的临界浓度,大量晶核形成并生长为微球状,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碳微球粒径逐渐长大;当停留时间超过9 h,原来形成的碳球还在不断长大,造成碳球之间黏连、团聚。因此适当的停留时间(8 h),可保证碳微球得到充分生长,但过长的停留时间,则会引起碳微球黏连和团聚。

3.2 不同合成条件下碳产物的聚集态结构

图3 不同反应温度下粘胶纤维碳化产物的X 射线衍射图(停留时间8 h)

多纤维大分子,尚未碳化成球;当停留时间为4 h时,粘胶纤维晶体结构完全破坏,产物开始碳化成球,这一点可从图2(b)得到验证;延长停留时间到5 h 以上,产物X 射线衍射峰都为大包峰,没有精细谱峰结构,说明产物为无定形状态,同时,图谱大致相似说明时间的延长对碳微球的晶态结构影响不大,但对产物的形貌有较大影响。

图4 不同停留时间碳化产物的X 射线衍射图(反应温度260 ℃)

3.3 不同合成条件下碳产物的化学结构

图5 不同温度碳化产物红外光谱图(停留时间8 h)

可以看出,在反应温度170 ℃时,产物的红外光谱图与粘胶纤维的红外光谱图很相似,说明在170 ℃时产物还保留粘胶纤维的化学结构;在180 ℃后产物红外光谱图与粘胶纤维有较大的不同,表明此时的粘胶纤维的化学结构已经破坏,这与之前电镜照片的分析是相吻合的,从反应温度180 ℃以后,粘胶碳微球具有相似的红外光谱图,表明粘胶纤维碳微球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种类。1 620 cm-1处为共扼C=C 骨架的振动,1 550 cm-1处对应苯环骨架伸缩振动,表明粘胶纤维水热过程中产生了芳香化;3 000 cm-1~3 700 cm-1之间存在含氧官能团,该范围为羟基或羧基中O—H 伸缩振动[18],但是经过不同温度碳化后,羟基吸收峰逐渐变小,说明经过高温碳化 后 产 物 失 去 了 部 分 羟 基[19];在1 000 cm-1~1 500 cm-1之间对应C—O 伸缩振动和O—H 弯曲振动,随着温度的升高,C—O 和O—H 的振动逐渐消失,进一步说明粘胶纤维经水热处理后失去了大量的含氧官能团;1 300 cm-1~1 500 cm-1之间为C—H 的弯曲振动,2 900 cm-1处为C—H 的伸缩振动,羰基(C=O)振动吸收峰在1 710 cm-1附近,这些官能团的存在说明粘胶纤维碳微球不仅存在羟基,还生成了其他含氧官能团,如羰基和羧基。

3.4 不同条件下粘胶纤维碳产物的性能表征

图6 不同温度粘胶纤维碳微球热重分析

图7 不同温度碳微球EDS 能谱分析

3.5 粘胶纤维碳微球的形成机理

粘胶纤维的化学组成为纤维素,纤维素的大分子由氢键及糖苷键形成牢固结合,因此常温下纤维素很难水解。在反应釜高温高压的环境中,水可以充当有机溶剂的作用,足够高的温度可以破坏纤维素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使纤维素的晶体结构逐渐破坏,纤维素分子苷键断裂水解为低聚糖及葡萄糖等可溶性糖类,当体系中水解产物的浓度达到临界值时,产物间发生脱水、聚合及芳构化形成碳微球(图8)。因此,粘胶纤维水热碳化过程中,首先是在水热条件下纤维素发生水解,降解为可溶性低聚糖和单糖,当小分子物质的浓度达到一定临界值后,发生进一步脱水、聚合和碳化形成碳微球。

图8 粘胶纤维碳微球的形成机理图

4 结论

(1)反应温度及停留时间对粘胶纤维制备碳微球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温度(260 ℃)及停留时间(8 h)有利于形成形貌良好、粒径均一的碳微球,过高的温度及过长的停留时间都对碳微球形貌不利。温度越高,碳微球碳化程度越高,热稳定性越好。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碳微球粒径增大,但延长反应时间对其晶体结构影响不大。

文章来源:《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网址: http://www.gnclyqjxb.cn/qikandaodu/2021/0208/342.html



上一篇:纳米光催化材料的水热法合成
下一篇:功能化聚乙二醇及其在制革涂饰中的应用研究进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投稿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辑部|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版面费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论文发表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