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解析

来源: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生不学、教师难教等诸多问题,教学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契合中职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生不学、教师难教等诸多问题,教学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契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以突出中职语文的实用性功能,是值得中职语文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分析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探讨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中职语文也是如此。中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就业。语文素养高的学生,理解能力较为突出,无论是学习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游刃有余。因此,中职语文是发展中职教育的基础,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好中职语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专业课,还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文从字顺的书面表达,清晰、连贯、得体的口头表达,是学生实现成功交往的前提之一。因此,学生可通过中职语文的学习不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为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生源不稳定,学生基础较薄弱,综合素养参差不齐,这是目前中职学校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语文学科上,学生的表现有:汉字书写潦草、不规范,汉语拼音的拼读、书写与英语的拼读、书写相混淆,语文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混为一谈,书面表达能力弱,不能写出可读性较强的作文,不能清晰、连贯、得体地表达所思所想,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另外,部分中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少。例如,有的学生把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当成司马光,误认为《史记》是司马光所著,把《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与李自成混为一谈。由于语文知识积累少,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失去语文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性差

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于是,有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定位为学困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缺乏学习自信心。对于中职语文课程,有的学生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不能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认知水平较低,接受信息的能力较差,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非常简单的语文知识,部分中职学生学起来都觉得有困难,需要语文教师反复讲解,耐心辅导,才能吸收。部分学生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到中职学校学习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掌握技能,而不是学习语文,因此,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视语文等基础课程的学习。

3.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落后,课堂教学依旧采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积极互动的语文课堂枯燥、乏味,虽然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好,甚至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基于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显然,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另外,部分中职语文教师不了解中职教育,不了解中职语文的培养目标,不了解中职学生的学情,因此,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而从学校层面来说,部分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培训、轻基础课程的情况,致使语文等基础课程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三、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挥其引领作用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清晰掌握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学习相关中职教育理论,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中职教育新理念,积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教师要清醒认识到中职语文对提升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积极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针对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等情况,积极开动脑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中职语文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认知,转变对学生的看法,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中职学校生源较差,这是客观事实,但教师不可抱有“孺子不可教也”的态度,而是要端正态度,通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实,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都具有上进心,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关心与认可,因此,教师要耐心引导,用包容之心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文章来源:《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网址: http://www.gnclyqjxb.cn/qikandaodu/2021/0804/1136.html



上一篇:浅析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下一篇:关于健美操的艺术价值和美育功能的探讨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投稿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辑部|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版面费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论文发表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