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论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4)

来源: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乡村聚落转型是基于乡村聚落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决定了乡村聚落转型程度与模式的差异性。在时间维度上,

乡村聚落转型是基于乡村聚落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决定了乡村聚落转型程度与模式的差异性。在时间维度上,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乡村聚落转型会经历同质同构、同质异构、异质异构等3个发展阶段[37]。在空间维度上,乡村聚落转型路径与模式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如依托特色地方文化与资源环境的旅游发展型乡村、依托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集聚形成的电商集聚型乡村、依托乡镇企业发展形成的工业带动型乡村、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的治理驱动型乡村、依托都市经济带动的城郊型乡村以及依托土地工程治理驱动的乡村聚落转型等典型模式。

2.2 乡村聚落转型的基本趋势

乡村聚落是容纳乡村地域经济社会要素与活动的场所。随着城乡关系由二元分割走向相互融合,乡-城单向要素流动状态转向城乡双向流动,城乡地域系统原有的低水平、相对稳定状态被打破,乡村聚落规模、聚落布局、聚落体系、聚落文化、聚落景观等发生了剧烈变化。

1)乡村聚落总体规模缩减。进入乡村功能分化阶段后,农户生活水平提高,乡村商业空间、工业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居住空间、设施空间等用地需求提高[44],乡村聚落用地不断向外扩展。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在乡村地域人口大量外流的形势下,乡村聚落总体规模并未下降,甚至依然外扩,出现严重的空心化问题[45]。在资源节约、乡村振兴等发展政策与理念的多重影响下,乡村聚落规模的适度收缩与理性控制开始受到重视,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先后在国内推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速放缓[46-47],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将逐步呈现减少的趋势。

2)乡村聚落布局的集聚与收缩。早期对乡村聚落区位选择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条件约束作用降低[48]。乡村聚落布局逐步受到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牵引,由资源依附型向设施依附型转化[44]。总体趋向两种集聚态势:一是邻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更便捷地获取公共产品供给为导向,用地布局呈现向心集聚化;二是邻近交通设施布局,乡村聚落拓展主要沿乡村交通线布局,已有研究提出了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目标框架下乡村公路导向的乡村聚落优化发展模式(RROD)[31,49]。此外,城乡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导致乡村长期出现的无序收缩现象,人口流失、文化凋敝、老弱化等是乡村无序收缩的主要表征[50]。在乡村聚落总体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缩减的总体形势下,乡村聚落内部要素的优化重组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乡村聚落转型的重点,最终实现乡村聚落的精明收缩。

3)乡村聚落体系的层级化与网络化。乡村聚落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共同构成的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34,40]。乡村工业化发展之前,乡村发展水平较低,乡村聚落体系内部联系较弱、功能结构单一,处于低水平、弱连接、点状均质布局状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具备发展优势的乡村聚落率先成长起来,发展成为中心村或集镇,形成“集镇-中心村-一般村”规模等级结构,集镇或中心村依托自身完善的产业、教育、医疗等功能,对周边地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到工业化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后期阶段,乡村旅游休闲、社会文化、居住生活、生态调节等功能凸显。同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带动乡村聚落体系内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强连接、网络化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4)乡村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村聚落文化是在特定的乡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深层次心理结构的反映[51]。在城镇化与工业化浪潮下,乡村地域普遍出现人口流失、文化衰落等问题,乡土社会快速让位于城市社会,“乡愁”成为当下乡村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乡村文化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乡村聚落文化在乡村聚落转型过程中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注重乡村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乡土建筑、历史文脉等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留住乡愁”的重要依托[52];二是注重乡土文化创新,不断适应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形势,在地方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植入现代元素,创新乡村文化供给形式,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乡村转型发展的需求。

文章来源:《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网址: http://www.gnclyqjxb.cn/qikandaodu/2021/0218/374.html



上一篇:论歌舞元素助推好莱坞动画电影成功的诸多启示
下一篇:聚乙烯涂覆改性聚酯短纤维的开发与应用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投稿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辑部|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版面费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论文发表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